Search

#八百回合經濟談⁡
〔#讓振興券飛一會兒 #是逆風高飛還是卵覆鳥飛?〕⁡
  • Share this:

#八百回合經濟談⁡
〔#讓振興券飛一會兒 #是逆風高飛還是卵覆鳥飛?〕⁡


上禮拜的 #桃園市普發五千 提到發放振興券或現金對財政健全的傷害,這週政經八百就帶壯士們談談——振興券究竟有沒有效果?⁡


▌ 振興券呼聲再起⁡

在近乎完美防守一年多後,今年五月台灣進入三級警戒,迎來的是各大產業的生意下滑,許多人的生計因此受到影響。⁡

這樣的背景下,出現不少重發振興券或是普發現金的呼聲。⁡

由於許多人抱怨之前的振興券使用複雜,而且要掏出 1000 元才能換取總共 3000 元的券;⁡

再加上實體券印製和配發成本高,很多人希望政府直接普發現金,以減去不必要的浪費。⁡

但是普發現金真的比振興券好嗎?振興券究竟能不能有效紓困疫情的衝擊?⁡


▌ 需求面的財政政策⁡

不論是普發現金還是發放振興券,原理都是基於傳統凱因斯的理論:⁡

透過增加民眾所得來刺激民眾的消費,從而使企業的收入上升,避免企業在不景氣時解雇員工而造成失業。⁡

理論上,增加的收入也會進到員工的口袋,從而進一步增加消費,自此無限循環。⁡

但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發放現金和振興券的財源都是民眾繳納的稅負!⁡

要是政府發了 100 萬,全國增加的收入卻不足100萬,等於全國民眾實際上付出了更高的代價來刺激消費。⁡

因此,這時候政策能不能催出比成本更多的消費便十分關鍵。⁡


▌ 財政乘數⁡

財政乘數簡單來說,就是政府每發放 1 元,我們國內的總所得(GDP)會上升多少元。⁡

在普發現金的情況下,民眾可以輕易地把部分現金存入,並選擇不消費,而企業也不會因此收入增加。⁡

這樣一來,財政乘數就會很低,振興的效果便不容易達成。⁡

近期幾篇對美國在疫情期間紓困的研究發現,民眾收到現金以後,存款有顯著的上升。⁡

紓困金中僅有 35% 左右用於消費,且消費的商品集中於本來就會使用的生活必需品。⁡

考量到亞洲人普遍儲蓄率高,在台灣普發現金對刺激景氣的效果可能更差。⁡

相反的,我國去年發放的振興券則要求民眾先將手上的現金拿去兌換實體券,這樣不但沒辦法將這筆錢存入,還得在時效內使用於特定商家,迫使民眾必須增加消費,進而振興經濟。⁡

然而,這樣的實體券仍然會出現與現金相同的替代問題:⁡

民眾用得來的振興券來購買本來就會用現金購買的生活必需品,把原本會使用的現金存起來,導致消費其實終究沒有增加。⁡


▌ 財政政策的延遲⁡

普發現金和振興券除了對於刺激整體經濟效果有限,他們也很可能無法及時紓困到快要撐不住的中小企業。⁡

財政政策在總體經濟領域最為人詬病的一點就是「政策延遲」:疫情自五月爆發至今已近三個月,撐不住的中小企業在這段期間很可能已經關閉。⁡

政府如果九月發放振興券,民眾如果十月才消費、把錢花出去,振興券的好處也進不到這些已經關閉的中小企業手中。⁡

連帶地,受到影響而失業的員工也因為沒有收入來源,僅能將領到的振興券或現金花在生活必需品上。⁡

他們不但不會因此額外支出並刺激消費,也因為沒有工作而無法收到振興券所帶來的好處。⁡

普發的現金和振興券最終可能會集中到不需要紓困的企業手裡,反而失去了紓困的原意。⁡


▌ 小結⁡

雖然振興券實際的成效仍然需要更多的資料來評估,但以上這些因素,都使得普發現金或振興券未必能夠達成紓困和振興經濟的目標。⁡

目前政府針對受影響的企業和員工所提供的紓困金,可能會比振興券在減少失業、保障中低收入戶所得上更為直接有效。⁡


參考資料:⁡
Guerrieri, V., Lorenzoni, G., Straub, L., & Werning, I. (2020). 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VID-19: Can negative supply shocks cause demand shortages? (No. w26918).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.⁡

Bi, H., & Gulati, C. (2021). Fiscal Relief during the COVID-19 Pandemic. Economic Review, 106(2), 5-24.⁡

Karger, E., & Rajan, A. (2020). Heterogeneity in the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: evidence from Covid-19 stimulus payments.⁡


#臺灣 #生活 #政經八百 #知識 #大學生 #經濟 #經濟學 #台灣 #科普 #科普經濟 #懶人包 #普發 #發現金 #現金 #紓困 #振興 #振興券 #政策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“不再與世界大小事擦肩而過” 政治|經濟 科普理論×時事探討 每週二、五、日上線
View all posts